进入采收季的云南咖啡,在2015年开年之初即开始集中发声,高调亮相。
1月1日—3日,首届玛兰林咖啡旅游节在保山举办;1月23日—25日,第四届中国芒市(国际)咖啡文化节在德宏举行;与此同时,普洱咖啡文化周也在23日—26日举行。一月之内,云南咖啡四大主要产区中的三个地方争相举办咖啡文化活动。
“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背后,是咖啡消费的持续增长。市场调研公司英敏特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已从2009年的55.54亿元,上升至2013年的103.43亿元。而业内公认的数据是,中国咖啡消费量在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也正因为如此,国际咖啡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星巴克近年来以每年新开超过300家门店的速度,从中国一二线城市迅速向三四线城市渗透。韩国贸易协会的数据也显示,自2012年起,韩国企业开始大举进入中国饮料市场,目前,在华韩国咖啡店已达到千家规模。
不过,一个无法回避的尴尬是,占据全国咖啡产量99%的云南咖啡,在众多咖啡店里却难觅影踪。它们或者被用来冒充其他知名产区的咖啡豆,或者不经意间被贴上“低端”的标签,少有人问津。
刻板印象:低端
“成都的咖啡消费市场近年来增长迅速,但云南产的咖啡豆确实用的不多,当地的咖啡店更愿意使用来自巴西、哥伦比亚甚至越南的咖啡豆。”
18个小时对于普通人而言,最多不过是睡眠之外的工作休息加三餐时间,但它却是星巴克在中国的扩张速度。
看好中国市场的并非只有星巴克,韩国贸易协会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韩国企业开始大举进入中国饮料市场,目前,在华韩国咖啡店已达到1000家左右的规模。
“星巴克在成都已开了61家分店,韩国知名咖啡品牌‘咖啡陪你’2014年一年就在成都开了17家分店。”四川咖啡师俱乐部的梁龙蜀,另一个身份是“17幸福8”咖啡店的老板娘,谈及外来咖啡店的扩张速度,她感触颇深。
这样的扩张势头在昆明同样可见。且不说已在云南市场耕耘数载的星巴克和咖啡陪你,韩国另一知名品牌“漫咖啡”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在云南就已签了5家店。
对此,广州猫屎咖啡连锁有限公司昆明南亚店的负责人吴太享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2013年6月刚在南亚开店的时候,附近只有星巴克和猫屎咖啡两家咖啡店,不到两年的时间,咖啡陪你、动物园咖啡、漫咖啡等知名品牌纷纷落户在此,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不过,遗憾的是,知名咖啡品牌扩张的背后,却难有云南咖啡的身影,这对于产量将超过12万吨、占据全国产量99%以上的云南咖啡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尴尬。
“成都的咖啡消费市场近年来增长迅速,但云南产的咖啡豆确实用的不多,当地的咖啡店更愿意使用来自巴西、哥伦比亚甚至越南的咖啡豆。”梁龙蜀说。
和梁龙蜀同属于四川咖啡师俱乐部的文洪刚更是直言,云南咖啡豆在成都并不是很受欢迎,“它在业内或者消费者群体中依然给人一种比较低层次的刻板印象,销售云南咖啡豆或者相关产品在价格上没有优势,利润也较低。”
省咖啡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胡路并不回避上述问题的存在。他表示,这些年来,云南咖啡80%以上出口到世界各地,而国内咖啡店的咖啡来源,则大多是进口,甚至国内很多咖啡店不知道云南有咖啡、有好咖啡。
精品被作为原料出口
云南人低估了云南咖啡豆的品质,在国内市场开拓力度不足的情况下,一些优质的咖啡豆只能作为一般的原料出口到海外。
上海有40%的咖啡店在使用云南的咖啡豆,但一些店并不会告知消费者来自云南,一些店也用来冒充其他产区的咖啡豆。
正如胡路所言,云南并非没有好咖啡,只是其品质在很多地方尚未被接受和认可。不过,这一现象正在发生改变。
在普洱咖啡文化周期间,来自台湾的评审陈嘉升说,一直以来外界对云南咖啡的印象是品质中庸且不稳定,没有想到亲身参与杯测才发现,原来云南有如此高质量的咖啡豆。
保山比顿咖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丽红更是对云南咖啡情有独钟。她告诉记者,公司从2014年才开始尝试咖啡店业务,目前一家店开在保山,另一家开在上海,店内所用咖啡豆全部来自高黎贡山的自有咖啡基地。
在李丽红看来,云南的精品咖啡豆品质并不差,上海店的售价虽然不低,但依然有很多人愿意去消费。“我们上海店在2014年10月份才开业,第一个月的营业额只有3万多元,到第2个月就增长到了5万多元。保山的咖啡店虽然以传播咖啡文化为主,但经过9个月的试营业后也基本实现了收支持平。”
“事实上,上海有40%左右的咖啡店在使用云南咖啡豆,年消费量在1万吨以上,云南咖啡豆在上海已经站住脚了。”上海咖啡企业协会秘书长陈志明说,云南人低估了云南咖啡豆的品质,在国内市场开拓力度不足的情况下,一些优质的咖啡豆只能作为一般的原料出口到海外。
不过,“站住脚”并非就意味着可以登上“大雅之堂”。陈志明坦言,虽然上海有40%的咖啡店在使用云南的咖啡豆,但一些店并不会告知消费者来自云南,一些店也用来冒充其他产区的咖啡豆。
但这确实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云南咖啡的品质被低估的现实。云南家咖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石能提供的数据显示,公司自推出“挂耳咖啡”以来,20天的时间里已实现了2万多元的销售额,北京、上海、广州等成为主要消费区域。
中国消费市场充满机遇
在临沧有一个叫做幸福镇的地方,镇上有家咖啡店名为“幸福咖啡吧”。不大的店面被简单隔离开来,5套普通的桌椅陈列在不同的隔断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家咖啡店,每天营业额却在1000元以上。
事实上,不仅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有大量的拥趸,云南的咖啡消费市场也在爆发式增长。广州猫屎咖啡连锁有限公司昆明南亚店的负责人吴太享介绍,周一到周四店里80%左右的座位都会有顾客,而到了周末,所有的座位几乎都处在满员状态。
这样的情景甚至延伸到乡镇。在临沧有一个叫做幸福镇的地方,镇上有家咖啡店名为“幸福咖啡吧”。不大的店面被简单隔离开来,5套普通的桌椅陈列在不同的隔断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家咖啡店,每天营业额却在1000元以上。
“云南咖啡耕耘国内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多元化发展应是今后的方向。”陈志明说,云南咖啡不能有“自卑感”,更不要把所有的咖啡豆拿去出口或者加工成速溶粉,高端的咖啡豆就应该去拓展高端的消费市场。
在他看来,云南已有20多家企业在从事咖啡速溶粉加工,发展模式相对单一;另一方面,对国际市场过度依赖,忽略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和国内消费者的培育。“就云南自身而言,旅游咖啡馆是不错的发展方向,云南不能只有星巴克,还应该有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型咖啡店。”陈志明说。
“最近3、4年,你会发现在昆明街头很容易就能找到喝咖啡的地方,但昆明本土的一些咖啡店却活得很憋屈。”在张石能看来,凭借资本快速扩张的星巴克、咖啡陪你等外来咖啡店很快占领了黄金地段,文林街、文化巷的一些咖啡店虽然经营的情况也不错,但却只有固定的小圈子,本土咖啡店想突围并不容易。
不过,张石能却看好云南咖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的前景。
“我们希望挂咖啡的羊头,贩卖美丽的云南。希望未来在全国可以有1000个免费咖啡店,每年投放1亿杯温馨赠饮,请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喝一杯地道的云南咖啡。”张石能说,免费只是“噱头”,但它可以带动其他业态的消费,也可以培育云南咖啡的消费群体。
众说纷纭下,云南咖啡毕竟到了深耕国内市场的时候了。当雀巢、麦斯威尔、卡夫、纽曼、伊卡姆、星巴克等咖啡巨头都在争夺云南咖啡豆的当下,云南还有什么理由不做好自己的咖啡呢?
光宗3号 一周卖15杯云南小粒咖啡
文林街,光宗巷,光宗3号咖啡店,一座滇式老四合院房子,闹中取静。找文林街并不难,但光宗巷并不显眼,如果不是附近居民耐心地指点,找到它可能要花点时间。
但一脚踏进咖啡店,你会觉得即便花点时间也是值得:老式的四合院在午后的阳光下显得有些斑驳,色彩斑斓的花花草草点缀着每一个角落。这里,没有文林街上的喧嚣,有的只是整个下午的安静和咖啡的芳香,
“在如诉的歌声里,在临街的位置下,看时光就这样流走……”一楼的门口,咖啡店员工的小诗同样有些斑驳。房间里复古的气息扑面而来:老式的收音机、年代久远的电视机、用一台缝纫机刷上绿漆变身的咖啡桌,给人一种时光停滞的感觉。伴着音乐和咖啡的香味,客人们或手捧一本书,或窃窃私语。
“复古和怀旧是我们这家咖啡店的风格,不仅是装饰品,就连桌椅都是从老昆明家里或者旧货市场淘来的。”店长李韩潇告诉记者,咖啡店从2012年5月开店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第一年即实现了持平,第二年就开始了盈利,游客、上班族、甚至学生都是这里的常客。
李韩潇说,店里的产品虽然以口感纯正、浓郁的意式咖啡为主,但并不缺少云南元素,采用产自保山路江坝的咖啡豆制作而成的云南小粒咖啡同样很受欢迎。“平均下来,每周会卖出15杯左右的云南小粒咖啡,不仅外地游客来尝鲜,本地顾客有时候也会点上一杯。”
当然,如果你不喜欢一楼复古的气息,还可以迈步走上二楼的露台,在冬日的阳光,手捧一杯自己喜欢的咖啡,看着楼下四四方方的小院,享受惬意的午后时光。
声音
科技部咖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黄家雄:
国内潜在消费者超过2亿人
就消费市场而言,我国咖啡潜在消费者多达2—2.5亿人,相当于美国总人口数量,消费潜力巨大。2013年我国咖啡消费量为8.87万吨,占世界总消费的1.04%,目前虽然消费量不大,但增长十分迅速,预计到2020年我国咖啡豆消费量将达30多万吨。
从国内来看,目前我国人均年消费量不足50g,相当4—5杯,其中城市年人均消费量为8杯,远远低于东南亚的100杯和日本的300杯,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年消费量将达到200克以上,也仅为芬兰人均消费量的1.7%,同比消费增长潜力巨大。
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功勤:
云南咖啡还要“练内功”
云南小粒咖啡已销往欧洲及美国、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一采收季的产量预计超过12万吨,但其在国内的销量不过在2万吨左右。一方面,国内不少咖啡店认为咖啡是“舶来品”,只有国外的咖啡豆品质才好,另一方面,也与云南咖啡行业自身不规范有很大关系。
云南咖啡企业应该进行自我检讨,从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对咖啡品质予以把关,杜绝以次充好的情况,重塑云南咖啡形象。此外,还应与国内的采购商多接触,让更多人了解到云南咖啡的品质。
云南家咖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石能:
主题咖啡馆是趋势
德宏、普洱、保山、临沧4个产区的咖啡豆味道不一,但却都以出口原料为主,云南咖啡要想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行。一家好的咖啡店,地理位置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吸引特定的消费群体才是关键。
本土咖啡店,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定要有特定的主题,就云南而言,少数民族文化同样可以嫁接在咖啡文化之中。试想一下,如果在昆明,有那么一条以云南各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咖啡一条街,何愁游客不去逛一下,品一下云南的咖啡?
爱时咖啡(上海)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红利:
好喝才是王道
很多人一说到咖啡就会谈咖啡文化,个人对此是极其反感的,咖啡说到底只是一种饮品,口感好、好喝才是王道。很多时候,不是消费者不懂咖啡,而是从业人员提供的咖啡品质不好。只有大家认认真真做产品,少些忽悠,咖啡这个行业才会发展得更好。
大家都觉得咖啡是个金矿,遗憾的是“挖矿的没有赚钱,卖锹的赚钱了”:咖农没有赚到该赚到的钱,咖啡店也在苦苦支撑,而一些中间服务商却赚得盆满钵满。从咖啡行业到咖啡产业,需要人力、资本等诸多因素集聚,也需要更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业。
记者观察
咖啡之忧莫在萧蔷之内
一个月之内,保山、德宏、普洱三个咖啡主产区争相举办咖啡文化节,不可谓不热闹。然而,一派繁荣的背后,也折射出来不少的问题。
从时间上来看,可谓过于集中,德宏、普洱两地几乎在同一时间举办,云南咖啡企业想要集中亮相并不容易;从三个地方的日程安排来看,无外乎咖啡论坛,咖啡杯品与交流,咖啡采摘体验等,影响相对有限。
不仅争相举办咖啡文化活动,2014年,云南还挂牌了两家咖啡交易中心。一个是普洱地方政府主导的云南咖啡交易中心;一个是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云南省精品咖啡学会等联合发起昆明咖啡交易中心。
“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活动和两家咖啡交易中心的挂牌对外界传递出怎样的信息呢?在第四届中国芒市(国际)咖啡文化节期间,记者也随机采访了多位参加文化节业界人士,受访者几乎都会提到一个词:内讧。
内讧的同时,有关云南咖啡的品质也是众说纷纭:保山的商家会说保山的咖啡豆品质好,普洱的商家会推崇普洱的咖啡豆,导致一些想尝试云南咖啡的消费者不知作何选择。不仅如此,从各地活动的参会人员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产区或者一家企业主办的活动,其他产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内讧的背后,却是一个业内公认的现实:云南咖啡80%以上出口到世界各地,国内咖啡店的咖啡来源则大多是进口,不少地方的消费者甚至不知云南有咖啡,更别说有好咖啡。这样的情景不仅在省外,在昆明街头也不例外,很多咖啡店难觅云南咖啡的影子,即便是有,也被打上了低价的标签。
近年来,云南咖啡发展的势头不可谓不猛,但隐忧也确实不少:面积增加了,产量上去了,叫得出名字的品牌却不多,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力虽有提高,但仍没有摆脱一些负面的标签。
在此情况下,云南的咖啡企业和业界人士更应该抱团协作,而不是各自摇旗呐喊。隐忧不可拍,怕就怕它发生在萧墙之内。